现在的乡村,
缺的不是商业化,而是“人情味”。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四川遇见花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

四川遇见花开品牌策划有限公司

◎ 微信公众号:乡建产业院

01.

原生态?不,是“原生意态”。

商业化乡村最遭人恨的一点,就是挂羊头卖狗肉。

宣传照上青山绿水、炊烟袅袅,结果一到现场,人挤人的小吃街、义乌批发的手工艺品、音响震天的广场舞……

游客期待的“诗与远方”,硬生生变成了“人从众𠈌”。

当乡村变成“乡村主题商场”,游客买的不是情怀,是教训。

02.

文化?不,是“文创刺客”。

文旅项目不得不打“文化牌”,但很多所谓的文化体验,不过是把老祖宗的东西包装成高价商品。

扎染体验?半小时收费198,染完发现是化学染料。古法酿酒?酒是勾兑的,故事是编的……

游客不是傻子,被坑一次,发给吐槽的朋友圈,下次就直接绕道了。

文化可以卖钱,但不能把文化卖成“诈骗剧本”。

03.

网红化=短命化?流量来得快,去得更快!

为了吸引年轻人,很多乡村文旅拼命搞网红元素,玻璃栈道、天空之镜、彩虹滑道……

结果呢?同质化严重,游客审美疲劳,热度一过,门可罗雀。

更惨的是,原本的乡村风貌被破坏,本地人骂,游客也骂。

网红经济就像烟花,炸得越狠,死得越快。

04.

本地人:我们成了群演

游客:我们成了ATM机

商业化乡村最尴尬的局面是:本地人成了“工具人”,游客成了“提款机”。原住民被迫配合表演,游客则被各种隐形消费绑架。

吃饭贵、停车贵、上厕所都收费!这种杀鸡取卵的模式,注定玩不长久。

当乡村变成“影视基地”,游客和村民都成了“受害者联盟”。

05.

文旅不是摇钱树,而是传家宝。

真正的乡村文旅,应该让游客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,而不是人造的田园幻境。

与其砸钱搞噱头,不如好好挖掘本地特色,比如让游客参与农事体验、听老人讲村落历史、品尝真正的地道美食……让游客愿意停留下来,而不是走马观花。

乡村的魅力在于“真”,而不是“演”。

最后

给文旅经营者的3条良心建议

  1. 别把游客当韭菜,当朋友:减少套路,真诚服务,口碑才是最好的广告。
  2. 让本地人当家,而不是当群演:尊重原住民,让他们真正受益,才能持续发展。
  3. 慢一点,才能走得更远:别盲目跟风网红项目,深耕本地文化,打造独特IP。

乡村不是摇钱树,而是需要细心呵护的“活遗产”。

文旅人,别等到游客用脚投票时才后悔:现在的乡村,缺的不是商业化,而是“人情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