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VS杭州,
两种乡村振兴的“文旅顶流”模式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四川遇见花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

四川遇见花开品牌策划有限公司

◎ 微信公众号:乡建产业院

当乡村振兴成为全国主旋律,不少文旅开发者仿佛掉进了复制粘贴的循环:古风小镇、民宿集群、露营基地,画风千篇一律,项目热闹一阵,最后草长莺飞了但人却飞了。

其实,“乡村振兴”四个字,不只是个宏观战略,更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艺术。

01.

成都打法:

不急不躁,乡村要慢炖游客才回锅。

成都的乡村文旅,有种说不出的“慢火炖汤”的劲儿。

典型代表是崇州道明竹艺村、蒲江明月村,这些地方不靠奇观吸睛,也不搞“高大上”的硬件堆砌,反而主打“原汁原味”的巴蜀生活美学。

竹椅子一摆,茶馆一开,麻将声一响,游客就来了……不是来打卡的,是来过日子的。

成都的策略很明确:让城市人逃离快节奏,来农村“慢下来”。

这里的“乡村IP”不是浓妆艳抹的网红,而是老手艺、慢生活、烟火气。

而在运营上,成都一向不爱“集中供养”:

以“政府搭台,企业唱戏,村民领分红”的“三方共治”模式为主,注重社区共建、共享和共治,土地活了,村民笑了,游客自然也留下了。

02.

杭州打法:

乡村即舞台,美得像P图却真实存在

反观杭州,乡村振兴就像她的西湖一样,不但美,而且讲究调性。

典型代表如余杭的良渚文化村、桐庐的富春江畔,杭州主打“设计感+生活感”的双击输出。

杭州不怕乡村“贵”,就怕乡村“土”。

它打造乡村文旅项目,像做时装秀,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是“展厅”,每一个民宿都是“艺术装置”。

“田园牧歌”在这里不只是一句诗,是可以通过滤镜直接发朋友圈的场景。

此外,杭州善用数字技术,“城市大脑”延伸至乡村,数据引导旅游人流分布,智慧停车、线上预约、文化地图齐上阵。

更关键的是,它用“文创+资本”撬动乡村,不是搞“大开发”,而是做“轻触式改造”。

03.

成都像炖锅,杭州像微波炉。

不同节奏,成就不同风味。

成都做项目,好比老妈炖汤:慢、稳、有后劲,一碗汤要让人喝了想再来;杭州则像精品料理,用“美学+效率”讲好一个村的故事,一上桌就惊艳四座。

成都强调“生活共建”,杭州强调“场景塑造”。前者是“你愿意住,我就慢慢改”;后者是“你想来打卡,我就先造梦”。

两者都不完美,但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
04.

文旅开发的终极密码:

别只看风景,要看人怎么活。

无论是成都的“烟火气”,还是杭州的“仪式感”,它们背后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人为什么要来这里?为什么愿意留下来?

文旅项目不是“景点建造机”,而是“生活发生器”。

真正成功的乡村振兴,不是建了多少屋子、涂了多少墙,而是让村民有事做、年轻人愿回归、游客不是一来了之,而是一去还想再来。

05.

给文旅开发者的五条锦囊

①先别急着改村子,先去住几天:

体验式考察胜过PPT汇报,感受村民节奏,理解当地生活。

②别盲目复制杭州美学或成都生活:

找到本地的“在地价值”,才不会掉入“千村一面”。

③投资不是堆砌资金,而是撬动社区:

项目成功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感,而非单方面营收模型。

④弱化“游客思维”,强化“居民思维”:

让乡村成为有人“愿住”的地方,而非只“好看”的地方。

⑤做“生态闭环”,别做“单点爆款”:

一个好项目不是“网红一天”,而是“常青十年”。

成都与杭州,一南一西,一慢一精,各走各的乡村路,却都走出了自己的文旅气场。

乡村振兴不是选边站,而是找到属于你的打法。

与其焦虑“我该学哪个”,不如问问自己:“我所在的这片乡土,想要变成什么样?”

答案,其实藏在你脚下的土地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