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领导啥都不懂!”
这几乎是每个深夜项目组加班群里的固定吐槽。
他们似乎总在云端飘荡,提些“不切实际”的宏伟构想,却对眼前火烧眉毛的泥巴路、停水停电、游客投诉视若无睹。
但且慢,拍桌子前,先问问自己,你确定不是把领导的“战略望远镜”,错看成了你手里的“战术放大镜”?

01.
战略是选赛道,战术是系鞋带。
领导指着远方云雾缭绕的青山:“三年后,这里要成为‘心灵疗愈圣地’!”
你一听,火冒三丈,村口那泥巴路还在拌游客呢!这领导简直“何不食肉糜”!
莫急。
战略,是决定“去哪儿”和“为何去”。
它像北斗星,为整个项目锚定价值坐标与长远引力。“心灵疗愈圣地”,是市场空白点,是品牌制高点,是未来盈利点。这绝非空谈,而是决定项目生死存亡的顶层设计。
你的泥巴路?
那叫“战术执行”,是“怎么去”的问题。
领导当然关心路,但他更关心的是:这路最终通向的是“疗愈圣地”,还是另一个泯然众人的农家乐大杂烩?
02.
领导在下大棋,你在数格子。
当领导拒绝了你“火速办个网红土鸡节”的提议,坚持先把看似“无用”的古村落水系修复完成时,别急着骂他“迂腐”。
他眼里是一盘生态棋局:活水绕村,是未来高端民宿定价的底气,是“疗愈”体验的核心场景,是区别于周边同质化竞争的王牌。
你的“土鸡节”?
战术上或许能热闹一时,却可能消耗资源、模糊定位,甚至把项目拉回“土味农家乐”的旧赛道。
领导不是看不见脚下的坑,他是在避免你为填一个小坑,却挖塌了整个地基。
03.
战术的泥泞里,别丢了战略的星光。
例子是最好的老师:
某团队抱怨领导不批“网红打卡点”预算,却坚持重金做村落文化基因图谱开发者们觉得领导“不接地气”。
结果呢?
这份图谱成为后续所有业态设计的灵魂:依据图谱开发的沉浸式家族叙事体验、基于传统工艺的非遗工坊、复原节庆的深度游产品…让项目从一众“拍照就走”的网红点中脱颖而出,成为文化深度游标杆。
当时看似“无用”的战略投入,最终成了最犀利的竞争壁垒。
战术的勤奋,永远无法弥补战略的懒惰(或迷失)!
04.
给乡村文旅实干家的三点“破壁”建议:
①定期“战略对表会”:
别让战略锁在领导抽屉里!
每月/季度主动发起简短沟通:“领导,您强调的‘心灵疗愈’核心,本月我们在XX环节推进时,这样理解(具体行动)是否符合大方向?” 让战略成为团队共同语言,而非模糊背景音。
②用“战略筛子”过滤战术:
面对每一个具体决策(是否做某活动?先修哪条路?设计什么产品?),
先问:这能否有效服务于我们的核心战略定位?
能,全力做;不能或模糊,坚决砍掉或调整。
资源有限,好钢用在刀刃上。
③“翻译官”思维汇报战术:
向领导汇报具体困难(如泥巴路阻碍游客)时,别只哭诉。
加上战略视角:“当前路况严重影响游客初体验,与‘疗愈圣地’第一印象要求差距极大,可能削弱战略落地效果。建议优先处理,这是守护战略入口的关键一仗!”
让领导看到:你在战术泥泞中挣扎时,心里依然亮着战略的灯。

领导不是神,也可能有误判。
但当你说他“啥都不懂”时,请先确认:你抱怨的,是战术层面的“不懂装懂”?还是自己未能穿透迷雾,理解那份关于星辰大海的深谋?
让上帝的归上帝,凯撒的归凯撒。
领导负责在云端校准罗盘,你负责在泥泞中披荆斩棘。
当战略的星光真正照亮战术的征途,你的抱怨,终将化为项目破土而出的惊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