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拍脑袋”的文旅开发早就凉了,规划之前:运营先上桌!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四川遇见花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

四川遇见花开品牌策划有限公司

◎ 微信公众号:乡建产业院

只靠一个“好想法”+一摞“资源包”就敢上马的时代,早就一去不复返了。

01.

想法不是规划,资源不是项目

很多乡村文旅项目的失败,源于把“想法”当成规划,把“资源”当成产业。

现实是,资源只是“原材料”,规划只是“菜谱”,真正能端上桌的,是经过运营验证的“成品菜”

过去的惯性思维,是“先建后营”,结果等到项目落成才发现,市场热度早没了,游客的喜好也变了。

02.

规划图纸是静态的,市场需求是动态的

五年前的热门玩法,如今可能没人买账。

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落地,少则一年,多则三五年,这中间市场能翻几轮天

运营前置,就是在动工之前,用小成本快速试探市场——通过临时活动、微改造、快闪业态,看看游客会不会来,愿不愿意花钱,在哪些环节愿意停留。

这种验证,比任何PPT里的预测都真实。

03.

先养场景,再盖房子

传统模式里,先是大拆大建,然后等人气“被吸引”过来。

但在乡村文旅里,真正的流量磁铁往往不是建筑本身,而是场景,能让人待下来的氛围和内容。

运营前置意味着,在硬件投资前,先用运营活动制造“预热流量”,让市场提前形成路径依赖,等项目硬件跟上时,客群已经养成了习惯。

04.

项目生命周期,不是从剪彩开始的

很多项目的生命周期短,是因为一开始的定位就错了。

等开业才想着怎么引流,就像结婚当天才开始谈恋爱,为时已晚。

运营前置,能在前期测试阶段发现问题并调整,不仅能节省巨额的“返工成本”,还可以让投资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。

05.

政府和开发方的角色转型

别再当“出钱的甲方”,要当“试错的合伙人”。

对于政府和投资方来说,过去习惯了“批预算、看方案、验收成果”。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过程验证,等验收时才知道项目跑不动。

未来的角色定位应该是“运营共创者”,从前期试点到活动策划再到商户引入,全程参与、实时调整,把风险控制在最低。

① 把试点当起点

先用小型活动或局部改造做市场验证。

② 运营团队提前进场:

别等项目硬件完工才找运营公司,至少提前半年介入,最好由具有运营能力的团队先做策划,再进行深度规划。

③ 动态规划而非一次成型:

规划不是一锤子买卖,要能根据运营反馈随时调整。

④ 建立“边营边建”的机制:

一边推进建设,一边导入运营内容,形成滚动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