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“村BA”“村超”,乡村文旅还能怎么玩?
——别让创意被球场困住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四川遇见花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

四川遇见花开品牌策划有限公司

◎ 微信公众号:乡建产业院

01.

村BA不是模板,而是土壤结果。

为什么“村BA”“村超”能成?

说白了,它们不是凭空造出来的,而是当地几十年体育氛围、草根文化、社交习惯的自然结果。

你看贵州台盘村的篮球,村里人人都会打,比赛是村民的情感寄托;而在贵州榕江,足球早就成了饭桌上的话题。

如果你只是照搬形式,搞一块场地、办个比赛——但村民根本不买账,观众也不可能凭空来捧场。

换句话说,没有“土壤”,硬栽树苗,结果就是黄了。

02.

乡村文旅不能只靠“看热闹”。

大多数地方文旅项目,现在有一个普遍误区:

把注意力放在“如何制造流量”,而不是“如何留下游客”。

村BA能火,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,顺带把游客带火。

可很多地方学的是表皮,最后变成了一个“为办活动而办活动”的大舞台。场子搭起来了,人却散得快,村子还得为收拾残局买单。

真正的乡村文旅,不是临时搭棚子,而是长久的烟火气。

游客不是来看你演一场,而是来感受你日常的生活逻辑。

03.

那除了篮球和足球,

我们还能干点啥?

  • 把饭桌变成舞台:

“添双筷子”模式就是个典型。

请游客坐下来吃顿农家饭,不是流水线农家乐,而是真正“掏家底”的菜肴,结果不仅游客停留时间延长,农户也多了一份实打实的收入。

饭桌上的故事,往往比球场上的比分更打动人。

  • 把农田变成课堂:

一亩田里,有种子、土壤、农具、天气,这些都是最天然的教学素材。

乡村教育体验,不只是带孩子看稻子,而是让他们亲手插秧、体验收割,再讲讲背后的农耕智慧。

这样的互动,比打一场业余篮球赛更能留下记忆。

  • 把传统变成潮流:

比如村里的庙会、手艺、民歌,不要想着一刀切“现代化”,而是做“时尚化”。

给老艺人拍个纪录短片,把村歌改编成电音mix,或者做成短剧舞台。

年轻人会因为好玩而驻足,老人会因为熟悉而参与。

04.

“闭门会”上的真话:

别被形式绑架。

我们最近在一次闭门会上聊到:村BA能成为爆款,是个“概率事件”,不是一个可复制的“商业模式”

很多乡村项目陷入了形式崇拜,觉得搞个舞台、搭个IP,就能自动带动经济。其实根子问题在于:你村子到底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体验?是山水?是人情?还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?

如果连这个底层逻辑都没想清楚,学谁都只能学到“壳子”,最后累的是政府,失望的是游客。

建议:做“乡村原生IP”,而不是“拷贝项目”。

  • 从生活切入:不要想着造一个“盛会”,而是从村民最擅长、最自然的生活场景里找亮点。
  • 从体验出发:设计能让游客“参与”而不是“旁观”的活动,比如农耕、厨艺、手工艺。
  • 从长期考虑:别急于一炮而红,而是先让村子形成自己独特的口碑。

说到底,乡村文旅不是短跑,而是马拉松。村BA给了大家一个启发:热闹是好事,但真正能留下价值的,是你自己的生活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