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项目商家入驻:
是“招商”,还是“造商”?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四川遇见花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

四川遇见花开品牌策划有限公司

◎ 微信公众号:乡建产业院

问题的核心,其实就一个:

乡村文旅商家格局,到底该靠“外引招商”,还是“在地培育”?

01.

外来的和尚:

撑得起场面,撑不起未来。

说实话,外来商户有它的优势:

  • 调性好看,朋友圈晒得出去;
  • 品牌带流量,开业就能热闹。

但热闹容易变成热闹一阵子。

高房租+高价格+淡季冷清 = 快进快出。

他们最懂得一句话:不赚钱的乡村,值得一走了之。

结果就是:留下一地空铺,项目方只剩“招商率”的数字好看。

02.

本地土匠:

笨拙,但耐熬。

本地商户看似“土”,问题一堆:不会营销、不懂服务、缺乏标准化。
但他们的价值,不容小看:

  • 低成本:没房租、没加盟费,能熬过冬天;
  • 有情感:村民卖的红薯,本身就是乡村的故事;
  • 可塑性:只要有人带,他们能长成独特IP。

一句话:他们不会跑,因为根本没法跑。

03.

真正的答案:

不是二选一,而是组合拳。

乡村文旅的未来,不是“外来VS本地”的战争,而是一个更精巧的布局:

  • 外来商户,起势。

他们像“外援”,制造开场的热度,给项目贴金。

  • 本地商户,续航。

他们是长线运营的底盘,把游客和村子的关系维持住。

  • 项目方,造商。

别只盯招商率,要学会孵化本地商户,让他们能上能下,能成长能迭代。

04.

招商,不如“造商”。

很多操盘手喜欢看合同上的数字:多少家、多少租金。

但真正聪明的项目方在做的是另一件事:从招商到“造商”。

怎么造?

  • 培训孵化:教村民做产品、做服务;
  • 利益绑定:外来商户必须与本地人合作,形成社区化经营;
  • 动态淘汰:设立考核机制,不行就换,保证生态健康。

05.

最怕的,是四不像。

现在很多项目的通病是:

  • 外来商户只挂了个招牌,游客吃到的是城市的网红餐;
  • 本地商户依然“一个大锅端”,毫无吸引力;
  • 项目方既不放权,又缺乏运营力。

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:四不像的格局,四不像的景区。

操盘手的三条铁律,请记住:

  • 外来是火花,本地是柴火,没有火花点不着,没有柴火烧不久。
  • 招商只是把人请进来,造商才能让人留下来。
  • 格局不是看商户数量,而是看商户能不能讲好乡村的故事。

未来的乡村文旅,不需要满街的星巴克,也不需要千篇一律的农家乐,而是要有一群能活下来、能讲故事、能带游客反复回来的商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