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文旅圈像中了“短视频魔咒”一样:请网红探店、找MCN冲热度,刷得全网都是“爆了”“火了”的标题,开发者看着“10万+”的帖仿佛已经数到了票子。
结果依然冷清如常,连花出去的推广费都打了水漂。
流量不是收银机,点赞不是营业额。
我们在大量调研和项目陪跑中都发现了一个明显趋势:
项目方的营销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,从“追爆款”到“要实效”,从“找流量”到“谈经营”。
01.
流量像泡沫,破了就没了。
不少文旅项目的营销打法几乎一模一样:请达人打卡、拍几条短视频、上个热搜词,然后坐等“火”。
可是,火归火,钱没来。
河北某地一个农业嘉年华项目,投入近80万元邀请抖音头部达人拍摄短视频,曝光量超过2000万。听起来很炸吧?但开园三个月游客量仅达预期的43%,项目方无奈感叹:“热闹都在网上,现实却冷冷清清。”
- 原因其实不复杂:
点赞和播放量无法自动变成门票收入。短视频是好看,但生意不靠看,是靠人来。
02.
10万点赞换不来10个顾客。
“曝光千万,游客千人”几乎成了这两年流量营销的魔咒。
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自贵州织金洞文旅项目。2023年,他们和几家MCN合作打造了“最神秘溶洞探险”话题,单条视频点赞超30万,播放破1500万,看似热度爆棚。但数据显示,活动月实际游客增长不到5%,大部分网友连“织金洞”在哪都不知道。
- 这就是“流量幻觉”:
它能制造声势,却不一定能带来生意。你买的是眼球,不是脚步;你收获的是“看热闹”的人,不是“掏腰包”的客。
03.
造假的不是流量,是判断力。
更棘手的是,流量的“水分”常常比项目里的喷泉还多:虚假点赞、机器播放、买评论……这些灰产手段让不少MCN公司数据好得像造梦工厂。你以为花了钱换来千万曝光,对方也许只是花几百块买了“数字烟花”。
我们在参与多个项目复盘时发现,部分所谓“爆款”视频的核心人群甚至都不在目标客源地。
比如西南小镇的项目,80%流量来自华东大城市,用户点赞完就关掉视频,从未考虑过“去一趟”这件事。
- 事实说明:
你以为自己花钱买到了市场,其实只是买了一场幻觉。
04.
项目的未来,不在“火”而在“活”。
和“网红经济”分手的项目,不是不要曝光,而是要回归本质。
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古村,早期同样请过达人打卡,虽然流量不俗,但转化惨淡。2023年他们换了打法:与本地运营团队共建线上小程序,将短视频流量引入私域社群,结合线下市集、非遗体验、节庆活动,搭建了完整的消费链条。
三个月后,环溪古村的平均日客流量增长近300%,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%,村集体经济年收益首次突破百万元。
- 文旅项目的可持续性:
靠的不是“再火一次”,而是“活得更久”。
05.
从“短视频思维”到“经营性思维”。
文旅项目不是一场流量游戏,而是一门经营生意,真正的转机,来自于思维的转变:
① 曝光不是目的,转化才是核心。
没有转化的流量等于虚空。
② 一次爆款没意义,长期留量才关键。
建立社群、会员体系、复购机制才是根本。
③ 不要迷信MCN,建立自有阵地。
自建传播矩阵、积累私域资产,才是可控可持续的增长逻辑。
- 简单原则:
未来的文旅项目拼的不是“谁视频火”,而是“谁能把流量变生意,把曝光变留量”。
06.
别问“怎么火”,先想“怎么活”。
如果你正在准备投流量,请先冷静下来问自己三件事:
①我要的是曝光,还是转化?
②我追的是短期数据,还是长期增长?
③我有没有构建自己的经营闭环?
别让“火了一阵”成了你最大的成就,要让“活得长久”成为你的底气。
- 文旅项目的终点:
从来不是爆红,而是长期生存和持续盈利。
凡事,
深一度看问题 ……
看透规则,看清趋势,方谋事成。
网红的风吹得再猛,也吹不出一张收银小票。
那些从“流量迷信”中清醒过来的项目,才正在搭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增长引擎。
当别人还在苦苦追逐“下一个爆款”时,你得开始悄悄构建“下一个生意”。
欢乐参与我们的闭门会,深度解析你的经营性流量密码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