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县域都在做项目,修古街、建民宿、办节会,甚至不惜花重金找明星代言。
可最后,游客走了、媒体撤了、话题散了,热度依旧回不来。
没有故事的地方,
留不住人心,问题不是项目不够多,而是县域没有自己的“人设”。

01.
人设才是
县域的真正“爆点”
县域文旅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转变:
从“拼项目”到“拼气质”。
泸溪是浪漫的,婺源是诗意的,松阳是生活的…… 它们成功的关键,不是项目数量,而是整体气质被认同、被传播、被人格化。
一句话:
项目可以复制,人设无法抄袭。
02.
县域要先“被看见”,
再“被喜欢”
很多县域总是自问:怎么打造特色?
其实更该问:别人怎么看我?
“看见”是认知入口,“喜欢”才是品牌溢价。
而这一切,来自一个统一、可被传播的气质标签。
一句话:
形象是一种投射,气质是一种共鸣。
03.
人设的底层逻辑:
从外部定义到内部自洽
县域人设不是造出来的,而是生长出来的。
它必须建立在产业、文化、生活方式的真实基础上。
比如:
松阳的“最后的江南秘境”,源自其原生态的生活秩序;而平遥的“古城戏剧”,让文化消费与生活体验同频共振。
一句话:
好的人设,是“真实生活”的放大镜。
04.
行动方案 / 方法论💡:
如何塑造县域文旅的“人设”
① 做气质画像:先定义自己属于哪类气质(文化型、生活型、浪漫型、先锋型等)。
② 统一视觉与语言:从口号、短视频风格到官方海报,都要形成一个“有辨识度的语气”。
③ 场景人格化:一个地点、一个活动、一群人,都要围绕这个人设讲故事。
④ 形成传播闭环:从抖音、小红书、视频号到公众号,让内容不断强化“被谁喜欢、因何被喜欢”。
一句话:
不是项目先行,而是人设先定。人设决定传播路径,传播决定项目价值。
凡事,
深一度看问题 ……
看透规则,看清趋势,方谋事成。
县域要想破圈,
不必去辛辛苦苦做“第二个丽江”,
而 要成为“第一个自己”。
因为在人设时代,
地方的竞争,本质上是“人格”的竞争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