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地方能被记住,
不是因为它更好,
而是因为它更会描述自己。

01.
过去争资源,
而现在是争表达
“资源为王”的时代结束了,“叙事为王”的时代开始了。
过去十年,
中国县域文旅都在拼同一件事:
谁有山?谁有水?谁有古村?谁有老街?
但今天你会发现:
有山的地方叫山水景区;有水的地方叫滨水休闲;有村的地方叫民宿集群;有街的地方叫文创商业街。
所有资源都被“标准答案化”了。
资源复制不了,
但资源的表达方式可以复制;
运营抄不走,
但叙事模板到处被搬运。
于是,
竞争的本质
悄然从 “你有什么” 变成了:
“你被如何定义、
如何传播、如何记住。”
02.
你不讲故事,
就有一定人替你讲
县域文旅最大的风险不是没人来,
而是被别人定义。
如今,
各地正在陷入一种危险趋势:
内容外包、故事外包、传播外包、表达外包……
文案团队写你的故事,
短视频团队定义你的气质,
MCN账号包装你的乡愁,
外地KOL重塑你的地方文化,
最后连“你是谁”都需要别人来解释。
结果就是:
你提供素材,别人完成表达;你承担成本,别人收割记忆。
当一个地方的叙事权
被完全外包,
它最终只会成为:
✅ 影像素材库
✅ 取景地标签
✅ 流量背景板
❌ 却不是文化主角。
03.
未来文旅
的竞争不是内容之争,
是语言体系之争
打造一个目的地,
不是堆故事,是建语言系统。
真正的地方叙事权包含三层能力:
| 叙事层级 | 关键问题 | 本质 |
| 叙事主权 | 这个地方由谁来讲? | 谁拿第一话语权 |
| 叙事语言 | 用什么方式讲? | 有没有独特表达体系 |
| 叙事传播 | 通过哪些载体讲? | 是否构建传播生态 |
很多地方能讲故事,
但没有故事语法;
能传播内容,
但没有传播系统;
能输出素材,
但没有输出价值框架。
最终变成:
人人都在讲你,
但没有一句话属于你。
04.
叙事权不是文案能力,
是战略能力
它决定一个地方在市场中的定价与定位。
为什么淄博不是烧烤城,
而是“好客山东青春版”?
为什么哈尔滨不是冰雪城市,
而是“南方小土豆的快乐老家”?
为什么贵州村超不是乡村体育,
而是“民间英雄故事的全民舞台”?
因为真正的赢家,
不是讲事实,是定义事实。
叙事成功的城市,都完成了三件事:
- 打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身份母题
- 建立了一套情绪共鸣表达体系
- 让大众自发参与文本创作
当别人讨论你的时候,
用的是你创造的
词汇体系,
传播的是你设定的
情绪框架,
那叙事权才算真正收回。
05.
叙事权的丧失,
本质是“文化主体性的丧失”
没有主体性,
就没有价值锚点,只有流量波动。
现在的县域文旅存在一个残酷现象:
| 有叙事权的地方 | 没叙事权的地方 |
| 生产文化 | 生产素材 |
| 收获用户 | 追逐流量 |
| 创造情绪共鸣 | 依赖运营刺激 |
| 讲自己的话 | 讲模板的话 |
| 能变成IP | 只能做背景 |
叙事权丢失的地方,
流量越大,耗能越大;
叙事权回归的地方,
声音越小,穿透越强。
06.
如何夺回地方叙事权?
三个动作体系
不是写文案,而是建立语言权力系统。
1. 重建地方文本母题
不是“我们有什么”,而是“我们是谁”
例:不是“千年古城”,而是“一个比时间更慢的地方”
2. 构建传播DNA词库
持续输出10–20个独占表达词
形成语言资产,而不是一次性素材
3. 激活全民共同书写机制
让游客、居民、创作者成为“叙事参与者”
不是传播内容,而是传播身份认同
凡事,
深一度看问题 ……
看透规则,看清趋势,方谋事成。
一个地方最深的护城河,
不是资源,
是人们提到它时,用什么语言形容它。
抢不到叙事权的文旅,只能抢流量;
拥有叙事权的文旅,连流量都会来抢它。




